夏至之名缘何而来
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据说是源于古人对天象和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记录。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名词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号称谓,“炎”和“暑”。夏日气温上升到30度左右,天气转凉后雨水增多且空气潮湿、湿度增加时会导致人体出汗较少。此时气候干燥,易造成身体不适感;夏天也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等症状。
而我国自古就有以立秋为主要节日的说法,它与夏季相对应的季节特点有密切的关系,即:早春开始,太阳到达黄经300~400米以上的时间。从这个时间点起,每年8月7日起,进入初伏(俗话说:“小暑”,此期间昼夜温差逐渐变大,天象由热变化向冷的变化转化。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“长白山之火”。
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了夏令养生要遵循“春夏养阳”“冬藏阴”、“三九定乾坤”的原则。“夏至”是一个具有神奇价值的日子,因其特殊的气味而得名。中医认为,夏至属金,属于“金木水土之分”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赤道”。
为什么叫“夏至”?夏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,人们对它的习性和认识都很高。夏日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,使体内毒素得以排出,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。
《雷公炮炙论·四季调摄篇》记述:“天地俱生,万物皆生。”可见,夏日光合作用旺盛,有利于生长发育及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。由于气候的特点和地理特征的影响,许多地区将夏季视作一年中的一个节气。
根据现代科技研究发现,夏日阳光照射比较强烈,而且紫外线能增强机体抵抗力,并可抑制细菌病毒的滋生地,因而具有防治流感的作用。
上一篇:怎样向太岁祈福
下一篇: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气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