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大雪的来历及故事
大雪节气源远流长,众人皆知二十四节气,节气歌亦广为流传。诸如“冬雪雪冬小大寒”,双雪即大雪与小雪。实则大雪并非预示大雪纷飞,其来历与故事又如何呢?
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,当太阳横渡黄经255度,便迎来了“大雪”节气。古时,我国将“大雪”细分为三候:一候,杜鹃鸟停止鸣叫;二候,老虎开始交配;三候,兰草挺拔而出。此乃天气转寒,寒号鸟不再啼鸣,阴气达到极盛之时。
“大雪”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,与“小雪”、“雨水”、“谷雨”等节气同属降水类节气。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雪大”,实则预示着大雪时节过后,降雪的可能性将更为频繁,覆盖范围也将更广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大者,盛也,至此而雪盛也”。
常言道,“瑞雪兆丰年”。寒冬时节,厚厚的积雪铺满大地,有效抵御寒流侵袭,为冬作物营造了温暖越冬的生态环境。积雪消融之际,亦为土壤补充水分,满足作物春季生长所需。雪水中氮含量高出普通雨水五倍,对土壤肥力提升大有裨益。农谚有云,“今年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”,道出了瑞雪的丰收寓意。
传说中,寒鹗生有四足,双翼光裸;夏日,其羽色斑斓,姿态优雅,终日摇曳生姿。然而,当寒冬降临,众鸟忙于筑巢储食,寒鹗却无所事事。夜幕降临,它蜷缩于石缝,寒风呼啸,凄厉鸣叫,终至冻毙于岩缝之间。
上一篇:小暑的养生

相关推荐